2008年12月31日 星期三

Merry Christmas!



雖然我不知道為何要慶祝聖誕節,但是我想這應該是我那天看到最應景的扮像了!

聖誕快樂!遲來的!

Poverty.

Believe in your eyes !

這張照片,是在我等著佳人來的時候,在台北車站的Nova前面拍攝的。
雖說這個冬的天一直沒有冷到讓人覺得難以忍受,只是在濕冷的台北街頭穿著破舊的衣服,短褲,想來依舊不會是一個很好的經驗。

也許有人會說,這位大叔想來也不是第一天窮了,這不太冷的冬,也許大叔已經覺得很好過了!但是,社會不該這麼冷漠的,就在大叔外側的那家,是新光三越,裡頭正在週年慶著,人們在裡頭爭著買光鮮亮麗且華美保暖的衣物;這社會是有能力撐起奢侈品消費的,但卻沒有辦法讓這些遊民們有保暖的衣服可以穿。

這絕對不是我們的社會很窮,而是因為分配不均所致。而分配不均這件事情,陷在資本主義設計的結構中,看似萬惡,卻又沒人想要去解決。

2008年12月22日 星期一

2008年12月17日 星期三

沖片的小心得

那天,在和Q閒談之後,才總算懂得了所謂的底片特性曲線所代表的意涵為何?
每一個底片從暗部到亮部,都可以在一個標準顯影條件下畫出一條理論上是穩定的曲線。如果不討論濃度的情況下,雖然特性曲線本身就是用濃度來做縱軸的,只是如果是用實際的概念來說明,那麼可以把主要會影響到曲線的兩個要素點出,曝光以及顯影。

在曝光的部分,基本上曝光量的充足、不足或者過量會影響到的最重要的部分應該是在於暗部細節上的表現,而有在沖片的人大約都可以瞭解,當顯影的時間增加時,其實對於暗部的細節表現沒有多大的影響,其實這是很Make sense的,因為暗部本來就是曝光較少的部分,人不可能讓完全沒有曝光的感光粒子因為顯影增強而就這麼感了光的,所以,暗部的表現自然就不會受到顯影太大太多的影響。而主要是受到拍攝時曝光的支配。

在顯影的部分,顯影其實是一個由顯影劑提供電子給感光過的粒子變成金屬銀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因為只有感光過的乳劑會發生改變,所以當顯影時間拉長時,才會改變和影響到亮部的濃度狀態,也因此才會改變底片的曲線。於是,當顯影的時間拉長時,亮部的位置就會因此而不斷的發生變化。

於是乎,我就在這樣的討論中,總算是瞭解了在曝光時,加減EV值和之後的增減感顯影之間的關係為何,也同樣的因此而有了更多對於底片特性曲線的瞭解,這樣以後在沖片時,就有能力可以嘗試不同的曝光和顯影組合了!

2008年12月5日 星期五

貧窮文化

「傳統上,人類學家都去到世界偏遠的角落,去探討對我們文明很少有影響的原始、前文字民族作為她們底研究者和代言人。於是,這就造成了一種充滿譏諷意味的現象:拜人類學家努力之賜,我們對於新幾內亞一些孤立文化(總計只有五百人)的瞭解程度遠遠超過對於印度、墨西哥等其他低度開發國家裡成百萬鄉村居民生活方式的瞭解;而印度、墨西哥這些低度開發國家,卻命定要在國際舞台上扮演那麼重要的角色。」
By Oscar Lewis


貧窮文化的圖像

這本書是Lewis於1959年成書,書中述說著五個不同的墨西哥家庭各自的一日,這五個家庭分別有著不同的成員,座落在不同的村落、雜院或者高級住宅區裡頭,而他們共同的特徵即在於,即使是座落在高級住宅區裡頭的那戶,主人本身也是一位曾經落魄過的窮人,因此,即使成為了暴發戶的那當下,仍然保有許多窮人的習氣。貧窮,是這幾個家庭曾經、現在、未來所擁有的共同經驗,並且在一方面也反應了當時的墨西哥城左近,勞動/低階層的生活狀態。

據說,在這本書成書之後,因為某幾位學者的誤讀和誤用,造成了美國在六零年代時發起了一個名之為「貧窮戰爭」的政府政策,政府宣示由不同的方式著手去解消一個處於美國當中卻不該屬於美國文化特色的「貧窮文化」,這個政策的詳細內容我不是非常清楚,不過如果單從書中所稱呼的狀態來看的話,那大約就是一個希望將所謂的「美國夢」這樣的概念深植於每一個不同的社會階層當中,每個階層的人們都必須接受和憧憬與中產階級的主流價值,而不該有一種低於中產階級獨立存在的貧窮文化的存在。

在這個政策被設立的同時,Lewis也因為成書這本,而遭到了學界以及政界中諸多的責難,據說,是一位一輩子懷才不遇的學者。直到今日,在社會學或者人類學界對於貧窮的討論當中,卻似乎也尚未有給予Lewis正面、中肯的評價。不過,攻訐Lewis的語言倒是相當不少,許多的學者認為Lewis提供了一套讓窮者遁逃於自身養活自身責任以外的語彙,視貧窮這個狀態本身並沒有也不該被價值判斷云云。換言之,是以一種現代性的,中產階級式的觀點去評價Lewis這本書對於整個貧窮狀態將會造成的影響。

不過,據Lewis本人所言,他希望做到的則是藉由這樣的描寫,來展現出外在環境對於貧窮者的選擇/沒有選擇所造成的影響,以及在種種的逆境當中,這些窮者怎麼用堅強的毅力與韌性來維持生存下來的可能,因此,與其說他是一個維護窮者的學者,更好的定位或者是一個對於主流價值漠視著貧窮問題的批判者。

接著,進入這本書以及我對於這本書內文的想法好了!一開始,在我閱讀這本書的時候,我會覺得有一種不習慣的感覺,我猜想這種感覺來自於作者鋪陳資料的方式,過於接近小說的方式而不是一本在那個時代的人類學著作、民族誌所給予人們的印象。整本書裡頭充斥的都是對於每一個家庭生活細節的刻畫與描寫,作者做的事情頂多只有交代一下每個家庭的概況、生活的環境,而任何來自作者觀點的評論與論述是付之闕如的。

作者,從自身的著作中消失,這是很少在人類學著作中出現的。不過這裡所謂的「消失」跟早期人類學者那種上帝式的隱身是很不相同的。在早期的民族誌著作中,人類學者選擇讓自己隱身在筆觸之後,以一種無所不知無所不包的方式,雜敘雜議的講述著異邦人的故事,人類學者雖然不見於自己的著作中,但是在資料的穿插和邏輯推理的論述中間,依舊可以看到人類學者希冀在自己的著作中扮演著某種的存在與角色。可是,在Lewis的這本書中,這樣的狀況卻是完全不存在的,人們幾乎看不到Lewis的,他不是隱身,而是消失了!沒有論證、沒有邏輯推理,更沒有理論的建立。

因此,在閱讀本書之初,這種作者的缺席讓我一度感到很不安,深怕是不是在看完整本書之後卻只是一種閱讀了一本小說的感覺,而對於知識的積累卻沒有太多的幫助。這樣的疑慮在閱讀完整本書之後一掃而空,倒不是說我從中獲得了一海票知識積累的效用,而是說,因為作者的缺席,我從中可以更好、更獨立的獲知關於墨西哥貧戶生活較完整的面貌,而不是往常民族誌中所習慣提供的那種破碎的、經剪裁的資料。

換言之,正是因為作者的缺席,所以我藉由閱讀的過程,接觸到的是在那個當下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人類學家經手之後殘存的「資料」,一種生命的節奏瀰漫在字裡行間中,那種感覺好像不是在閱讀,而是在生活,因此,即使在閱讀之後必須要另外花一些時間去思考這本書對於我們的意義和對於學術理論的貢獻為何,但是我想在這種感覺好像是直接接觸這群人的生活狀態的時候,我們可以學到和瞭解的,將會比傳統的民族誌書寫的方式要來的更多。而儘可能的增加對於一群不同於我們的人們的瞭解,正是人類學初始至今一直保有的重要的精神,我想,這本書是成功的做到了。

更令人佩服的是,這本書成於1959年,在那個年代裡頭,人類學界並不認可類似這樣的書寫作法,甚至於說,如果有位人類學者書寫出這樣的民族誌時,或者會被其他學界主流的學者視為這不會是一本認真嚴肅的學術著作,難登大雅之堂云云。在這樣的環境氛圍下,Lewis依舊勇於堅持自己的書寫方式以及研究方法,需要多少的勇氣,也許是在現在的我難以想像的。

我並不是很想在這篇心得當中進入書中的細節裡頭,因為這樣似乎就是切割著書中人物的生活而將枝微末節的片段取出來進行解析,而這並不是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告訴我我應該去做的,把它當成一本小說閱讀也許是更好的選擇,即便這不是一本真的小說,而是一個相當真實的狀態,訴說著墨西哥當地在1960年代時,經過了Zapataist革命以及種種動亂和美國介入等等的影響之後,對於當地勞動、底層民眾生活所造成的影響,人們每天都在想著去哪裡搞錢、怎麼讓家維持下去,但是在這同時,卻又可以不失希望的繼續活著,這種種交織著生活、慾望、情緒、失望、沮喪、 希望和信念的描述,我想是存在於每個人身上的,只是,在不同的階層當中有不同的側重與表現而已,而在這種情況下,我覺得Lewis在這本書中,並沒有刻意的美化/醜化了底層階級的人們,而只是忠實的報導出他們的狀態,至於要對這個狀態有什麼看法和判斷,則是有賴於讀者自身的努力和認識了。

因此,如果這是一本很難用特定立場與觀點去評價的書籍,但是卻因為書中人物他們平凡而真實存在的人生使得整本書變得很有學術以及閱讀的價值,再加上翻譯者將書本翻譯的非常流暢,個人是相當推薦有時間的人可以看看這本很精彩的民族誌。

2008年12月3日 星期三

Daily

The smoker.

想是因為日常的生活在南港這兒有些的無趣,所以人們才有在路邊抽煙的需求,而也同樣想是日常的生活在南港這兒有些的無趣,所以我才有在路邊拍照的需求。

anyway, both can be addicted.

(by the way,經過了一陣子,我想總算確定了!以後這個blog就這麼用吧!記錄小品的照片、書心得和生活!)

2008年11月26日 星期三

An Anarchy society ?

Fragments of an Anarchist Anthropology的圖像

「無政府主義社會」?這樣的話語看似矛盾的,都已經無政府了,那又怎可能組成社會?

在學運稍稍冷卻的這同時,我剛好唸完了這本在討論無政府主義與人類學的相關書籍,書本身的立論我會覺得有點太過於天真,認為在當今全球化的潮流底下,種種跡象顯示一個超越民族國家的新型態的人群組織方式將要出現,而人們唯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改變自己的思維,把思考的方式改變,去接納一個沒有國家存在的地球的可能云云。

在我看起來這樣的宣稱天真的可愛,但卻無法在我們還能夠呼吸的年代中被完成,畢竟,相信著某種將一切制度都推翻並且以另外一種制度去取代的想法在我看起來都是沒能在現有的機會中被實現的,或者說,被和平的實現。上一個做這種嘗試的人叫做Karl Marx以及他後頭的那些支持者,這些人用共產國際鼓吹各地的革命發起,並且以共產主義去取代封建、威權或者是不成熟的民主制度;而共產主義的實施結果,是有目共睹的失敗的。那大約是人類史上到目前為止最後一次大規模的以全新的思想所設計出來的制度去取代一個既有的,再那之後,這樣的狀況幾乎不曾在出現了!

當然,也不是說完全的不可能,可是我卻會覺得與其寄望一個徹底的翻轉,還不如去思考一個怎樣在現有的制度中進行滲透、腐蝕並且逐漸轉移的過程。畢竟要將一個人腦袋中的東西全盤的翻轉,所獲得的第一個反應絕對是一個全盤的抵抗與抗拒,而如果是在考察了對方的思考之後,將我們的想望建立在對方的思考上並且逐漸的改變之,也許是一種比較可行的方式。

上頭的這些想法詭異的和這本書的內文一點相關性幾乎都沒有,但卻是我在閱讀這本書中一個很重要的延伸聯想與心得。現在,回到書本當中簡單的講一下好了!我想,這本書對於我來說最重要的一個部分是在於觀念的釐清上。在這之前,當我們聽見了「無政府主義」這樣的詞彙時,往往會想到的是一系列的失序的、混亂的、無結構的、無力軸的等等的概念,總之,就是一個完全可以隨心所欲並且沒有組織的炯狀態。但是在閱讀完這本書之後,我倒是發現所謂的無政府主義並不是真得就是這麼一回事,他依舊是可以有組織的人群,但是並不同於一般的封建或者是當前的資本主義社會,一個無政府主義的狀態下最重要的特徵在於,必須沒有任何形式的結構暴力,所謂的結構暴力指的就是如同國家機器等這一類以集體為名去壓迫單一個體的存在形式,或者,即使沒有壓迫卻可以使得某一特定單一個體無法做出自由選擇的狀態,通通都可以被稱為一種結構暴力。

因此,無政府主義並不是一個全然失序的,或者拒絕秩序的狀態;而是一個雖然有秩序,但卻不會有任何人因為秩序的存在而減損了他們的生存權益和任何的權利的狀態。當然,無政府主義本身的理想性和馬克思對於一個良善完整的人的想像基本上有一定程度是接近的,不過在現代社會中確實有難以達成之處,只是我想朝著那個「拒絕一切結構性壓迫與暴力」的概念是值得被堅持和信仰的!而也的確是在當代社會中一個必須朝著它前進的理想型社會。我想,這個對於無政府主義概念的導正,對我來說就是閱讀這本書最大的收穫了吧?

最後,雖然作者在文末的論證實在不太可能達成,而老實說我覺得他總是認為人類學因為是西方社會當中擁有最多關於傳統部落社會的習俗瞭解最多的一批人,而這些不同的文化中有許多的概念或者社會制度的設計上就是不需要有西方式的權力運作存在,也因此,人類學是最有機會傾向無政府主義的學科。類似這樣的說法其實有點穿鑿附會的感覺,而且擁有部落知識不代表就真得可以全然的適用在當代社會中,雖然這樣的區辨本身也許也有些問題。

總之,雖然他本身認為最需要證明的那些論證,我都覺得有問題,不過這本書依舊讓我瞭解了無政府主義的性質,以及歷史上哪些社會運動和無政府主義有比較高的關連性,最後則是無政府主義和當代資本主義、受薪制度等等之間的關連性,這有許多現象彼此之間有著這樣的聯繫這點是我以前不曾想過的,藉由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對這些事情有了較從前更為理想的瞭解,也算是頗有收穫的。

因此,這雖然不是什麼了不起的經典名著,不過反正才短短百多頁一點,有閒的時候拿來翻一翻,當枕邊書,也許也是不錯的選擇!

2008年11月24日 星期一

一場喪禮



其實,剛剛才在另外一個部落格寫完一場婚禮,現在馬上就來寫一場喪禮。有點讓自己精神分裂的感覺!
這場喪禮的並不是一位先輩的逝去,而是台灣的人權狀態,似乎已經到了可以替他辦一場喪禮的程度了!
從陳雲林來台期間的狀況,到最近大家擔心的人二室的復活,似乎好像很難真的說明台灣的人權狀態出了問題。但老實說就是引起了許多人包括我在內的焦慮。
有很多的事情覺得難以啟齒,思想分雜的難以統整,但卻又覺得似乎不可不說!

有位學妹說,她根本的懷疑人權這個概念的西方特質,並不是也不該是普同的。
是啊!我完全可以同意這樣的看法,不過,不要忘了,就算它不是也不該是一個普同的概念,並且在每一個施展人權的地方都該必須尊重著集體尊重著文化權的延續,可是也請不要忘了在這片土地上,我們享受的這些自由和權利,就是建立在這種很西方的概念上,可以在平時質疑這東西存在的必要性和正當性,但是也別忘了這東西是目前保障著我們可以做這種質疑的根源依據,如果一旦失去了,那就什麼質疑也就免了,因為思想就不再是妳可以決定往哪裡去的,只能有一種聲音了!

母親說,依照她當公務員這二十幾年幹到快要退休的經驗來說,沒有任何的公務員在現在敢這麼囂張的執法了!是啊!但問題出現在我們眼前的那些景象到底是什麼?我相信公務員本身不敢亂執法亂來,但我也相信如果有上頭的長官允許時,公務員也是可以不考慮人權問題的行動的。

我說,很多的事情看起來不相關,或者說,證據力不足以讓我們宣稱什麼東西遭到了破壞,比如說我們不能拿一次陳雲林事件就說人權受到侵害(真的不行嗎?),我們不能用未實施的政風條例就說政府想讓威權復辟(我也希望這不是真的)畢竟,什麼也都沒發生,但是,害怕的就是姑息養奸啊!希特勒為何可以用負債累累的一國之力獨抗眾國近十年?正因為早先歐洲諸國的姑息主義讓他的納粹德國有了喘息的機會,有了可以準備的時間,因此才有足夠的軍力去侵略的!
現在,雖然一切都不可說,因為幾乎什麼也沒發生,陳雲林事件,如果我們就當作一半一半錯,不去計較的話(問題是其實根本不能這樣看待這件事情),那麼也許人權沒有受到侵害,但怕就怕是,當我們發現我們的人權真的受到侵害的那一刻時,做什麼也都來不及了!

人權鬥士的現身,正是宣告人權逝去的那刻。

2008年11月19日 星期三

Who is idealist ?



這邊廂,老師們拿著麥克風,對著學生人群高喊著:「你們走出了電腦前,你們不是一群只會打嘴砲的鄉民,你們不是機會主義者,你們是真正的理想主義者。」

那邊廂,老師坐在他的沙發上,對著我說:「真正的理想主義者,是會搞清楚自己到底要什麼,做的是Shifting mental的工作。」

到底,怎樣的人才是真正的理想主義者?
我們念了一點書,希望對這個社會有貢獻,或者以改變社會作為職志,只是該怎麼改變這個社會?

是要在既有的框架下,掌握每個可見的契機去嘗試著讓社會逐漸的變好。
還是,要把整個框架都翻掉,換各新的?

一樣的詞彙,理想主義者,不同的詮釋,更多的困惑和迷惘。

2008年11月18日 星期二

一場學運,數個真實?



原由 justicho 上載
這次的學運雖然到現在依舊在,但是當聲音和關注的焦點逐漸的退去時,似乎已經逐漸到了可以評價作為一場運動,應該怎麼定位這場好像有些不一樣的運動了!

這裡,先來說說我看到的吧!我看到的是一群熱血的、無經驗的大學生,為了一口氣,或者他們覺得對的/錯的事情而聚集在一起,在開始之初以同樣的目標而努力,希望社會因為自己的力量而有所改變。可喜的,這群朋友們有著健康的基礎認識,想要排除掉那已經貧困的二元對立的思考,想要用不同的立場去貢獻一己的力量。

然後,我同樣的也看到了,一群年長者看到了這群青年,大約一時腦子轉不過來,沒有辦法安置一個心理的位置給這群人,於是開始使用舊式的邏輯、思維和操作的方式,企圖在既有的框架中妖魔化/神聖化這群被從行政院門口驅離到自由廣場前頭靜坐至今兩個星期的大學生。遺憾的是,在這個過程中,其實基本的動機、訴求卻被迅速的忽略了!我看到,大人們沒有面對真相的勇氣。

接著,我看到一群,大約也是我最討厭的那群,是躲在電腦的後頭總是出張嘴,意見很多,但當他要出份心力時,卻又撇的一乾二淨的鄉民。這場運動本有的一個很大的優勢是我們可以不需完全仰賴強勢媒體,而已不同的方式發聲,並且為人們所看見,可是鄉民特質卻在同一個條件下,扼殺了一種新社運策略的可能。

最後,我看到了,大約是第二次,媒體需要的只是一個圖像、插話,而不想理解真實,雖然也仍舊有好媒體的存在,認真、勤勞的詢問和查證,但卻少之又少,而大部分的則是照了想要的畫面後,就隨意以特定立場製造新聞的媒體,這樣的劣幣一多,在好的記者都沒辦法讓事情的真相為大眾所認識。

於是,即使我還是樂觀的認為,就算學運不成功,依舊對社會產生教化的作用。
但是,基於上述種種在這回一併凸顯而出的問題,我想這片土地想要擁有一個成熟的公民社會可能還要等等。
而冬天卻悄悄的近了。

2008年11月13日 星期四

鹿谷數景

田野的生活,算是閒適的,順手拍幾張這兒的人物、風景!






新開張!


喜歡攝影的人,在按下快門的同時,也釋放了自己的靈魂~~ 這裡,是我釋放靈魂的場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