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個月前
2014年8月28日 星期四
少年台灣史--寫給島嶼的新世代和永懷少年心的國人
作為一位外省第三代以及自許為新一代的台灣人,閱讀這本敘事流暢的史書對我來說意義重大。雖然短短三百頁的書其實沒有辦法很詳實的交代每一件事情的始末,但是周婉窈老師在這本書中所講述的在地史事,有許多都是我們這些只有念過國編本歷史教科書的人不曾接觸過,但卻實實在在的發生在我們土生土長的這片土地上的事件,這些事件不只是一些過去的、被遺忘的故事,有許多我們當前所面對的困境和挑戰其實也都和這些過去發生的事情息息相關。而更重要的,我覺得周婉窈老師此書最大的貢獻是提供了一個台灣島上的大家普遍不熟悉的史觀。我看到有其他的讀者在分享心得時稱呼這個史觀為「轉型正義的史觀」,我覺得滿貼切的,因此決定也沿用這個稱呼。不過,對於書本的介紹往往需要和個人的經驗結合起來也許會更好的讓不曾念過這本書的人能夠稍微想像一下到底這所謂的「轉型正義的史觀」是什麼意思,而這也會是我接下來想要述說的事情。
首先,我覺得周婉窈老師在這本書中回答了很多我作為一個在外省家庭中長大的小孩過去又限於有限的台灣史知識沒有辦法好好回答來自於家人給我的問題。這些問題比如像是:
「為什麼二二八已經過了那麼久了,你們為什麼不學著放下?而是要不斷的提起,不斷的 把過去的那段事情拿出來討論,難道你們不覺得這樣會撕裂族群的感情嘛?」
老實說,雖然像是轉型正義這一類的詞彙朗朗上口已經很久一段時間了,但是對於我們為什麼要追求轉型正義我的認識還是停留在一種非常素樸的正義觀點:要還給受害者一個公道,恢復他們的名譽,並且在讓他們後代子孫可以不用在背負黨國罪人的角色在這個社會中抬頭挺胸的做人。而最重要的,一個人做錯了事情都需要好好道歉反省了,政府做錯了事情,難道不也應該這麼做嘛?
這樣素樸的觀點當然沒有辦法說服家人,然而我卻無能給出更好的答案。除此之外,即使到了近年來已經越來越有意識到我們的許多觀點在形成的過程中,其實是受到特定意識型態的操弄。雖然說我從來不認為會有一種沒有意識型態影響的史觀存在,但是當一種意識型態在發生作用的過程中,會去刻意的遮蔽曾經發生過的事情甚至扭曲之的時候,我想身為知識分子的責任就是要讓那些被障蔽的史實重現天日,而被扭曲的史觀則得以導正,這是所謂的除魅。在這本書中,我覺得周婉窈老師做到了這個除魅的工作。她讓那個過去被黨國教育所刻意遮蔽和遺忘的台灣史重現於世,也導正了長期以來對於台灣史,尤其是民主發展史的這一段長期被扭曲的史觀和詮釋。
當然,我必須要強調的是,周婉窈老師在這本書中所採取的基調,就和她在最近的台史課綱修改的爭議中所保持的立場是非常一致的。作為一位台史的專家,周老師認為我們對於每一代來到台灣的統治者應該用相同的價值判準來評價其作為,而不能為了服務某一群特定人士的利益而扭曲了對於過去台灣史中各代統治者的評價。在我閱讀這本書的理解中,我覺得這個一致的價值判準和評價歸依,就是一種以台灣這片土地還有台灣人作為本位出發的視角,去衡量每一個不同的政權、統治者對於這片土地這些人造成的衝擊,不管是正面的或者是負面的,都應該用這樣的態度和價值標準去評量之。而這樣的視野,其實也就是國編本的教科書所刻意遺忘而不曾提供給學生的。換言之,周老師在台史課綱的爭議中所強調的立場,不是那些什麼抗獨史聯盟所指責的「親日」立場,周老師所想要呈現出來的視野,只是持平的評價每一代台灣的統治者,以及他們的政策對於這片土地的影響,如此而已。
最後,作為一位當年聯考的時候歷史這一科拿到全國144名,把黨國教育體制下的歷史六冊教科書念過至少二十六次的考生來說,我覺得周老師這本書提供了我一個煥然一新的理解台灣史的管道,不只是入門式的告訴了我關於台灣的過往,有哪些議題、人群還有事件是有趣且值得繼續深入研究的,更重要的是,她提供了我一個可以站立並且持平的凝視過去的台灣的平台。我想,如果妳/你也和我一樣讀完這本書,也許也可以站在這片平台上,重新望向自己的故鄉,然後對於過往的故鄉事,有一種全新的體驗。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