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週前寫出的短論文今天回收
老師的評論說著
我沒有辦法在概念上理解你到底在批評什麼
我覺得這是你的文法問題
建議你以後寫作完了之後先去寫作中心改一改在交進來
基本上
我不介意別人說我英文差
因為本來就不好
只是我對於老米這樣的評論方式感到不爽
身為某種語言的母語使用者
我們大致上都知道
即使今天碰到一個把你的母語是他的外語的人
不管是寫東西給你看,說事情給你聽
即使他的外語你的母語在怎樣殘破
大致上我們都還是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理解對方要講得是什麼
如果說因為一個人語言、書寫能力不佳
就說我不懂你說的是什麼概念
其實這本身很可能暗示著讀者自己沒有曾經盡力的去進入文本當中
或者說並不曾真的盡力的想要去理解作者到底想要說什麼
當然
我們可以說這是一種閱讀文化的差異
所以在米國的學術或者寫作生態中
要求作者應該要多負起一點讓人理解的責任
只是對於這種齊頭式平等的對待所有學生
(今天你是研究生你就應該符合怎樣怎樣的寫作能力)
如果你不會講英文你就應該回家
其實背後暗藏的是一種以族群為中心的歧視結構
如果說這樣的論述對於外國學生太過於超過
畢竟外國學生前來米國唸書是自己的選擇
沒有人強迫你
所以你應該符合不啦不啦的規範
不過同樣的論述即使放在米國境內不同的族群之間
一樣也是適用的
以英語能力評斷一個人有沒有研究能力、腦子清不清楚,有沒有好點子
其實是一個英語學術界一個很大的盲點
不過偏偏更諷刺的是
非英語的學術圈不僅吃這套
甚至還將英語的好壞變成是一種自我審查機制
放洋的學生會隨時因為自己的英語感到焦慮
並且將英語不好直接等同於學術研究能力低落
在口語會話中不斷的指明和糾正自己口語中的錯誤用字、時態
在在都顯示著我們心中那個自我審查機制的嚴峻苛刻的程度
但試問
有哪一個母語使用者會這麼嚴厲的對待外國人?
面對這樣一套霸權論述
我們不僅不曾反思,反而無條件的接受
並且讓它成為學術聖經中的一個重要教義
在這種環境條件下
學術解殖之日遙遙無期
1 個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