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28日 星期二

英語學術霸權

兩週前寫出的短論文今天回收
老師的評論說著
我沒有辦法在概念上理解你到底在批評什麼
我覺得這是你的文法問題
建議你以後寫作完了之後先去寫作中心改一改在交進來
                                                                               
基本上
我不介意別人說我英文差
因為本來就不好
只是我對於老米這樣的評論方式感到不爽
                                                                               
身為某種語言的母語使用者
我們大致上都知道
即使今天碰到一個把你的母語是他的外語的人
不管是寫東西給你看,說事情給你聽
即使他的外語你的母語在怎樣殘破
大致上我們都還是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理解對方要講得是什麼
                                                                               
如果說因為一個人語言、書寫能力不佳
就說我不懂你說的是什麼概念
其實這本身很可能暗示著讀者自己沒有曾經盡力的去進入文本當中
或者說並不曾真的盡力的想要去理解作者到底想要說什麼
                                                                               
當然
我們可以說這是一種閱讀文化的差異
所以在米國的學術或者寫作生態中
要求作者應該要多負起一點讓人理解的責任
                                                                               
只是對於這種齊頭式平等的對待所有學生
(今天你是研究生你就應該符合怎樣怎樣的寫作能力)
如果你不會講英文你就應該回家
其實背後暗藏的是一種以族群為中心的歧視結構
如果說這樣的論述對於外國學生太過於超過
畢竟外國學生前來米國唸書是自己的選擇
沒有人強迫你
所以你應該符合不啦不啦的規範
                                                                               
不過同樣的論述即使放在米國境內不同的族群之間
一樣也是適用的
以英語能力評斷一個人有沒有研究能力、腦子清不清楚,有沒有好點子
其實是一個英語學術界一個很大的盲點
                                                                               
不過偏偏更諷刺的是
非英語的學術圈不僅吃這套
甚至還將英語的好壞變成是一種自我審查機制
放洋的學生會隨時因為自己的英語感到焦慮
並且將英語不好直接等同於學術研究能力低落
在口語會話中不斷的指明和糾正自己口語中的錯誤用字、時態
在在都顯示著我們心中那個自我審查機制的嚴峻苛刻的程度
                                                                               
但試問
有哪一個母語使用者會這麼嚴厲的對待外國人?
面對這樣一套霸權論述
我們不僅不曾反思,反而無條件的接受
並且讓它成為學術聖經中的一個重要教義
在這種環境條件下
學術解殖之日遙遙無期
                                            

2012年2月7日 星期二

Political Proces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Black Insurgency, 1930-1970

More about Political Proces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Black Insurgency, 1930-1970

雖然是在很短的時間內唸完這本書的,不過對於社會運動研究來說這本書的重要性不言可喻。McAdam在這本書裡頭提出了政治過程理論。政治過程裡論在社會運動研究中,等於是提供了社會運動研究者一個基礎的研究框架,簡單的架構出幾個不同的取徑運動研究者可以切入,也同時提示了在社會運動研究中,研究者應該要注重的是什麼?

McAdam在書中的一開始即指出,社會運動在古典理論中有幾個問題:其一,早期的研究者將社會運動視為一對一的刺激反應現象;意思是當社會成員對於某一個狀態不滿的時候才會出現針對該不滿現象的社會運動。這樣的說法過於美化了社會的狀態,畢竟,對於社會某種狀態的不滿不是一個從零到有的過程,相反地,應該隨時隨地都有人對於某些不同的社會現象感到不滿才是。因此,將社會運動簡化為是一種對於不滿現況的反應行為,顯得並不具有足夠的解釋力。

其二,早期的理論中也常以社會病理學的角度對待社會運動,認為社會運動是一種由心理狀態上有問題的個體集結起來和社會進行對抗的行為。因此,社會運動被這些研究者視為是一種病態的、反常的個體心理現象的總成。

McAdam反對這些看法,認為一來社會運動是一種社會政治現象,並不能夠單純的以對於個體心理問題的探討方式去處理。在這裡,他採取的是一套 Durkheim式的社會概念去處理社會運動。同時,他也揭示了社會運動並不是單純的宣洩不滿的工具,社會運動具有其他的意義。除此之外,如果我們要瞭解一場社會運動的興起原因何在,從這種古典的取徑切入是不足的。

在這樣的狀況下, McAdam提出了政治過程理論,強調我們必須在不同的脈絡層次下(尤其,民族國家這個層次)去理解一個社會運動的生成,這不是單純的看一看人們對於什麼事情不滿,或者是資源在哪些群體之間流動就好了的事情。作者認為,要真的理解一個社會運動的形成,就是要從不同的脈絡中著手,去看看人們是怎麼組織的,而在一個特定的社會情境底下,人們是怎樣掌握了機會(或者錯失了機會),怎麼組織起來,和社會其他階級、精英之間的關係為何等等。從許多不同的面相同時著手,才有可能真正的貼近於一場正在發生的社會運動。

McAdam以1930-1970年代的非裔米國人的民權運動作為例子,說明從這個運動發展之初,怎樣的政治機會開放給非裔米人、現有的組織比如說非裔的教會等等是如何幫助/阻礙了民權運動的發展,而隨著運動的持續進行和升溫,和精英階級之間的關係又是如何的轉變;最後,這個民權運動又是如何減少和逐漸消失。透過對於特定的社會運動詳盡的研究,作者希望提供政治過程理論一個例子,說明這個理論關注的是什麼面相,而在研究進行中,研究者又應該注意到些什麼。


而也就是建基在這樣的概念上,作者相信,唯有我們將社會運動看作是一個政治過程,我們才有機會瞭解社會運動發生的原因。雖然在這本書之後,社會運動研究的理論又遞嬗了幾手,不過作為運動理論的先河,本書依舊有著無可爭議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