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9日 星期二

國家與認同: 一些外省人的觀點




這本書主要是在討論台灣的外省人,主要是一代和二代為主的外省人的國家認同。透過九篇不同的文章,呈現出即便是一個被統稱為外省人的族群中,其認同的對象、形式和演變也都充滿了複雜的多異性。換言之,「外省人」這個認同的範疇本身就是一個歷史和黨國政府建構的過程,而那些被歷史的洪流沖到台灣來的人們,被迫歸類在這個服務於特定的目的的認同框架之中,而種種時代的悲劇也由此開展。

外省人作為離散(Diaspora)的社群,和世界上其他的離散人群不同之處在於,這些人本身原本有著各自不同的認同,卻被畫作了一個均質的群體。一定程度上,這樣的建構是為了服務國民黨軍反攻大陸的目標;因此,在當時愛國教育以及親身與日本人和中國共產黨作戰的經驗等等的影響下,這個黨國教育建構出來的認同凌駕甚至取代了原本的認同,使得這些來自中國這一個幅員遼闊的國度各處的人們,即便說著不同的方言卻變成了相同的一群人。

而這樣的一群人隨著時代的改變,台灣本土意識的抬頭,原本在黨國統治底下享有在意識型態論述中優越位置的外省族群發現自己的象徵優勢逐漸消失。之所說是象徵優勢主要的原因在於其實外省人本身也有階級上的差異性,有沒有當過兵打過仗,是榮民還是難民來台,乃至於退伍時的軍階等等其實都影響著以男性為主的外省一代在台灣的生活景象,因此外省人這個認同範疇其實僅僅提供了外省人在一段特定的歷史時空中象徵上的優越位置。

而這樣的優越位置隨著本土意識的抬頭而消退,並且和台灣人認同成為平起平坐相互競爭的論述,優勢不在的同時,也造成了一些外省二代認同上的危機和受壓迫的感覺。於此同時正值中國的開放探親時期,於是出現了一批外省一代的人回鄉定居、落葉歸根,以及外省二代的人前往中國拼經濟。


這本書雖說是一本論文集,但是個人認為它算是很成功的呈現出了外省人這個範疇當中其實充滿了複雜的歧異性,個人認為隨著世異時移至今日,離散的人群或者落葉歸根回到母國,或者逐漸退去其認同而發展出在地認同,其實都會讓這個為了特殊的政治目的而建構出來的族群範疇慢慢的崩毀消逝,而在這個崩毀的過程中,其實並不表示這些過往被稱為外省人的人們不能保有其原鄉認同,相反地,反而透過這種拆解外省人認同的作法更能夠呈現出這些在大時代下四散奔逃的人群們,屬於他們的,以及傳予他們後代的原鄉認同。而這種原鄉認同不只增加了台灣文化與人群的多元性,同時也不再會讓族群政治淪為每到了選舉時的口水內容,而能夠在台灣這片土地上發展出真正包容的多元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