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個月前
2008年12月31日 星期三
Poverty.
2008年12月22日 星期一
2008年12月17日 星期三
沖片的小心得
那天,在和Q閒談之後,才總算懂得了所謂的底片特性曲線所代表的意涵為何?
每一個底片從暗部到亮部,都可以在一個標準顯影條件下畫出一條理論上是穩定的曲線。如果不討論濃度的情況下,雖然特性曲線本身就是用濃度來做縱軸的,只是如果是用實際的概念來說明,那麼可以把主要會影響到曲線的兩個要素點出,曝光以及顯影。
在曝光的部分,基本上曝光量的充足、不足或者過量會影響到的最重要的部分應該是在於暗部細節上的表現,而有在沖片的人大約都可以瞭解,當顯影的時間增加時,其實對於暗部的細節表現沒有多大的影響,其實這是很Make sense的,因為暗部本來就是曝光較少的部分,人不可能讓完全沒有曝光的感光粒子因為顯影增強而就這麼感了光的,所以,暗部的表現自然就不會受到顯影太大太多的影響。而主要是受到拍攝時曝光的支配。
在顯影的部分,顯影其實是一個由顯影劑提供電子給感光過的粒子變成金屬銀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因為只有感光過的乳劑會發生改變,所以當顯影時間拉長時,才會改變和影響到亮部的濃度狀態,也因此才會改變底片的曲線。於是,當顯影的時間拉長時,亮部的位置就會因此而不斷的發生變化。
於是乎,我就在這樣的討論中,總算是瞭解了在曝光時,加減EV值和之後的增減感顯影之間的關係為何,也同樣的因此而有了更多對於底片特性曲線的瞭解,這樣以後在沖片時,就有能力可以嘗試不同的曝光和顯影組合了!
每一個底片從暗部到亮部,都可以在一個標準顯影條件下畫出一條理論上是穩定的曲線。如果不討論濃度的情況下,雖然特性曲線本身就是用濃度來做縱軸的,只是如果是用實際的概念來說明,那麼可以把主要會影響到曲線的兩個要素點出,曝光以及顯影。
在曝光的部分,基本上曝光量的充足、不足或者過量會影響到的最重要的部分應該是在於暗部細節上的表現,而有在沖片的人大約都可以瞭解,當顯影的時間增加時,其實對於暗部的細節表現沒有多大的影響,其實這是很Make sense的,因為暗部本來就是曝光較少的部分,人不可能讓完全沒有曝光的感光粒子因為顯影增強而就這麼感了光的,所以,暗部的表現自然就不會受到顯影太大太多的影響。而主要是受到拍攝時曝光的支配。
在顯影的部分,顯影其實是一個由顯影劑提供電子給感光過的粒子變成金屬銀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因為只有感光過的乳劑會發生改變,所以當顯影時間拉長時,才會改變和影響到亮部的濃度狀態,也因此才會改變底片的曲線。於是,當顯影的時間拉長時,亮部的位置就會因此而不斷的發生變化。
於是乎,我就在這樣的討論中,總算是瞭解了在曝光時,加減EV值和之後的增減感顯影之間的關係為何,也同樣的因此而有了更多對於底片特性曲線的瞭解,這樣以後在沖片時,就有能力可以嘗試不同的曝光和顯影組合了!
2008年12月5日 星期五
貧窮文化
「傳統上,人類學家都去到世界偏遠的角落,去探討對我們文明很少有影響的原始、前文字民族作為她們底研究者和代言人。於是,這就造成了一種充滿譏諷意味的現象:拜人類學家努力之賜,我們對於新幾內亞一些孤立文化(總計只有五百人)的瞭解程度遠遠超過對於印度、墨西哥等其他低度開發國家裡成百萬鄉村居民生活方式的瞭解;而印度、墨西哥這些低度開發國家,卻命定要在國際舞台上扮演那麼重要的角色。」
By Oscar Lewis
這本書是Lewis於1959年成書,書中述說著五個不同的墨西哥家庭各自的一日,這五個家庭分別有著不同的成員,座落在不同的村落、雜院或者高級住宅區裡頭,而他們共同的特徵即在於,即使是座落在高級住宅區裡頭的那戶,主人本身也是一位曾經落魄過的窮人,因此,即使成為了暴發戶的那當下,仍然保有許多窮人的習氣。貧窮,是這幾個家庭曾經、現在、未來所擁有的共同經驗,並且在一方面也反應了當時的墨西哥城左近,勞動/低階層的生活狀態。
據說,在這本書成書之後,因為某幾位學者的誤讀和誤用,造成了美國在六零年代時發起了一個名之為「貧窮戰爭」的政府政策,政府宣示由不同的方式著手去解消一個處於美國當中卻不該屬於美國文化特色的「貧窮文化」,這個政策的詳細內容我不是非常清楚,不過如果單從書中所稱呼的狀態來看的話,那大約就是一個希望將所謂的「美國夢」這樣的概念深植於每一個不同的社會階層當中,每個階層的人們都必須接受和憧憬與中產階級的主流價值,而不該有一種低於中產階級獨立存在的貧窮文化的存在。
在這個政策被設立的同時,Lewis也因為成書這本,而遭到了學界以及政界中諸多的責難,據說,是一位一輩子懷才不遇的學者。直到今日,在社會學或者人類學界對於貧窮的討論當中,卻似乎也尚未有給予Lewis正面、中肯的評價。不過,攻訐Lewis的語言倒是相當不少,許多的學者認為Lewis提供了一套讓窮者遁逃於自身養活自身責任以外的語彙,視貧窮這個狀態本身並沒有也不該被價值判斷云云。換言之,是以一種現代性的,中產階級式的觀點去評價Lewis這本書對於整個貧窮狀態將會造成的影響。
不過,據Lewis本人所言,他希望做到的則是藉由這樣的描寫,來展現出外在環境對於貧窮者的選擇/沒有選擇所造成的影響,以及在種種的逆境當中,這些窮者怎麼用堅強的毅力與韌性來維持生存下來的可能,因此,與其說他是一個維護窮者的學者,更好的定位或者是一個對於主流價值漠視著貧窮問題的批判者。
接著,進入這本書以及我對於這本書內文的想法好了!一開始,在我閱讀這本書的時候,我會覺得有一種不習慣的感覺,我猜想這種感覺來自於作者鋪陳資料的方式,過於接近小說的方式而不是一本在那個時代的人類學著作、民族誌所給予人們的印象。整本書裡頭充斥的都是對於每一個家庭生活細節的刻畫與描寫,作者做的事情頂多只有交代一下每個家庭的概況、生活的環境,而任何來自作者觀點的評論與論述是付之闕如的。
作者,從自身的著作中消失,這是很少在人類學著作中出現的。不過這裡所謂的「消失」跟早期人類學者那種上帝式的隱身是很不相同的。在早期的民族誌著作中,人類學者選擇讓自己隱身在筆觸之後,以一種無所不知無所不包的方式,雜敘雜議的講述著異邦人的故事,人類學者雖然不見於自己的著作中,但是在資料的穿插和邏輯推理的論述中間,依舊可以看到人類學者希冀在自己的著作中扮演著某種的存在與角色。可是,在Lewis的這本書中,這樣的狀況卻是完全不存在的,人們幾乎看不到Lewis的,他不是隱身,而是消失了!沒有論證、沒有邏輯推理,更沒有理論的建立。
因此,在閱讀本書之初,這種作者的缺席讓我一度感到很不安,深怕是不是在看完整本書之後卻只是一種閱讀了一本小說的感覺,而對於知識的積累卻沒有太多的幫助。這樣的疑慮在閱讀完整本書之後一掃而空,倒不是說我從中獲得了一海票知識積累的效用,而是說,因為作者的缺席,我從中可以更好、更獨立的獲知關於墨西哥貧戶生活較完整的面貌,而不是往常民族誌中所習慣提供的那種破碎的、經剪裁的資料。
換言之,正是因為作者的缺席,所以我藉由閱讀的過程,接觸到的是在那個當下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人類學家經手之後殘存的「資料」,一種生命的節奏瀰漫在字裡行間中,那種感覺好像不是在閱讀,而是在生活,因此,即使在閱讀之後必須要另外花一些時間去思考這本書對於我們的意義和對於學術理論的貢獻為何,但是我想在這種感覺好像是直接接觸這群人的生活狀態的時候,我們可以學到和瞭解的,將會比傳統的民族誌書寫的方式要來的更多。而儘可能的增加對於一群不同於我們的人們的瞭解,正是人類學初始至今一直保有的重要的精神,我想,這本書是成功的做到了。
更令人佩服的是,這本書成於1959年,在那個年代裡頭,人類學界並不認可類似這樣的書寫作法,甚至於說,如果有位人類學者書寫出這樣的民族誌時,或者會被其他學界主流的學者視為這不會是一本認真嚴肅的學術著作,難登大雅之堂云云。在這樣的環境氛圍下,Lewis依舊勇於堅持自己的書寫方式以及研究方法,需要多少的勇氣,也許是在現在的我難以想像的。
我並不是很想在這篇心得當中進入書中的細節裡頭,因為這樣似乎就是切割著書中人物的生活而將枝微末節的片段取出來進行解析,而這並不是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告訴我我應該去做的,把它當成一本小說閱讀也許是更好的選擇,即便這不是一本真的小說,而是一個相當真實的狀態,訴說著墨西哥當地在1960年代時,經過了Zapataist革命以及種種動亂和美國介入等等的影響之後,對於當地勞動、底層民眾生活所造成的影響,人們每天都在想著去哪裡搞錢、怎麼讓家維持下去,但是在這同時,卻又可以不失希望的繼續活著,這種種交織著生活、慾望、情緒、失望、沮喪、 希望和信念的描述,我想是存在於每個人身上的,只是,在不同的階層當中有不同的側重與表現而已,而在這種情況下,我覺得Lewis在這本書中,並沒有刻意的美化/醜化了底層階級的人們,而只是忠實的報導出他們的狀態,至於要對這個狀態有什麼看法和判斷,則是有賴於讀者自身的努力和認識了。
因此,如果這是一本很難用特定立場與觀點去評價的書籍,但是卻因為書中人物他們平凡而真實存在的人生使得整本書變得很有學術以及閱讀的價值,再加上翻譯者將書本翻譯的非常流暢,個人是相當推薦有時間的人可以看看這本很精彩的民族誌。
By Oscar Lewis
這本書是Lewis於1959年成書,書中述說著五個不同的墨西哥家庭各自的一日,這五個家庭分別有著不同的成員,座落在不同的村落、雜院或者高級住宅區裡頭,而他們共同的特徵即在於,即使是座落在高級住宅區裡頭的那戶,主人本身也是一位曾經落魄過的窮人,因此,即使成為了暴發戶的那當下,仍然保有許多窮人的習氣。貧窮,是這幾個家庭曾經、現在、未來所擁有的共同經驗,並且在一方面也反應了當時的墨西哥城左近,勞動/低階層的生活狀態。
據說,在這本書成書之後,因為某幾位學者的誤讀和誤用,造成了美國在六零年代時發起了一個名之為「貧窮戰爭」的政府政策,政府宣示由不同的方式著手去解消一個處於美國當中卻不該屬於美國文化特色的「貧窮文化」,這個政策的詳細內容我不是非常清楚,不過如果單從書中所稱呼的狀態來看的話,那大約就是一個希望將所謂的「美國夢」這樣的概念深植於每一個不同的社會階層當中,每個階層的人們都必須接受和憧憬與中產階級的主流價值,而不該有一種低於中產階級獨立存在的貧窮文化的存在。
在這個政策被設立的同時,Lewis也因為成書這本,而遭到了學界以及政界中諸多的責難,據說,是一位一輩子懷才不遇的學者。直到今日,在社會學或者人類學界對於貧窮的討論當中,卻似乎也尚未有給予Lewis正面、中肯的評價。不過,攻訐Lewis的語言倒是相當不少,許多的學者認為Lewis提供了一套讓窮者遁逃於自身養活自身責任以外的語彙,視貧窮這個狀態本身並沒有也不該被價值判斷云云。換言之,是以一種現代性的,中產階級式的觀點去評價Lewis這本書對於整個貧窮狀態將會造成的影響。
不過,據Lewis本人所言,他希望做到的則是藉由這樣的描寫,來展現出外在環境對於貧窮者的選擇/沒有選擇所造成的影響,以及在種種的逆境當中,這些窮者怎麼用堅強的毅力與韌性來維持生存下來的可能,因此,與其說他是一個維護窮者的學者,更好的定位或者是一個對於主流價值漠視著貧窮問題的批判者。
接著,進入這本書以及我對於這本書內文的想法好了!一開始,在我閱讀這本書的時候,我會覺得有一種不習慣的感覺,我猜想這種感覺來自於作者鋪陳資料的方式,過於接近小說的方式而不是一本在那個時代的人類學著作、民族誌所給予人們的印象。整本書裡頭充斥的都是對於每一個家庭生活細節的刻畫與描寫,作者做的事情頂多只有交代一下每個家庭的概況、生活的環境,而任何來自作者觀點的評論與論述是付之闕如的。
作者,從自身的著作中消失,這是很少在人類學著作中出現的。不過這裡所謂的「消失」跟早期人類學者那種上帝式的隱身是很不相同的。在早期的民族誌著作中,人類學者選擇讓自己隱身在筆觸之後,以一種無所不知無所不包的方式,雜敘雜議的講述著異邦人的故事,人類學者雖然不見於自己的著作中,但是在資料的穿插和邏輯推理的論述中間,依舊可以看到人類學者希冀在自己的著作中扮演著某種的存在與角色。可是,在Lewis的這本書中,這樣的狀況卻是完全不存在的,人們幾乎看不到Lewis的,他不是隱身,而是消失了!沒有論證、沒有邏輯推理,更沒有理論的建立。
因此,在閱讀本書之初,這種作者的缺席讓我一度感到很不安,深怕是不是在看完整本書之後卻只是一種閱讀了一本小說的感覺,而對於知識的積累卻沒有太多的幫助。這樣的疑慮在閱讀完整本書之後一掃而空,倒不是說我從中獲得了一海票知識積累的效用,而是說,因為作者的缺席,我從中可以更好、更獨立的獲知關於墨西哥貧戶生活較完整的面貌,而不是往常民族誌中所習慣提供的那種破碎的、經剪裁的資料。
換言之,正是因為作者的缺席,所以我藉由閱讀的過程,接觸到的是在那個當下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人類學家經手之後殘存的「資料」,一種生命的節奏瀰漫在字裡行間中,那種感覺好像不是在閱讀,而是在生活,因此,即使在閱讀之後必須要另外花一些時間去思考這本書對於我們的意義和對於學術理論的貢獻為何,但是我想在這種感覺好像是直接接觸這群人的生活狀態的時候,我們可以學到和瞭解的,將會比傳統的民族誌書寫的方式要來的更多。而儘可能的增加對於一群不同於我們的人們的瞭解,正是人類學初始至今一直保有的重要的精神,我想,這本書是成功的做到了。
更令人佩服的是,這本書成於1959年,在那個年代裡頭,人類學界並不認可類似這樣的書寫作法,甚至於說,如果有位人類學者書寫出這樣的民族誌時,或者會被其他學界主流的學者視為這不會是一本認真嚴肅的學術著作,難登大雅之堂云云。在這樣的環境氛圍下,Lewis依舊勇於堅持自己的書寫方式以及研究方法,需要多少的勇氣,也許是在現在的我難以想像的。
我並不是很想在這篇心得當中進入書中的細節裡頭,因為這樣似乎就是切割著書中人物的生活而將枝微末節的片段取出來進行解析,而這並不是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告訴我我應該去做的,把它當成一本小說閱讀也許是更好的選擇,即便這不是一本真的小說,而是一個相當真實的狀態,訴說著墨西哥當地在1960年代時,經過了Zapataist革命以及種種動亂和美國介入等等的影響之後,對於當地勞動、底層民眾生活所造成的影響,人們每天都在想著去哪裡搞錢、怎麼讓家維持下去,但是在這同時,卻又可以不失希望的繼續活著,這種種交織著生活、慾望、情緒、失望、沮喪、 希望和信念的描述,我想是存在於每個人身上的,只是,在不同的階層當中有不同的側重與表現而已,而在這種情況下,我覺得Lewis在這本書中,並沒有刻意的美化/醜化了底層階級的人們,而只是忠實的報導出他們的狀態,至於要對這個狀態有什麼看法和判斷,則是有賴於讀者自身的努力和認識了。
因此,如果這是一本很難用特定立場與觀點去評價的書籍,但是卻因為書中人物他們平凡而真實存在的人生使得整本書變得很有學術以及閱讀的價值,再加上翻譯者將書本翻譯的非常流暢,個人是相當推薦有時間的人可以看看這本很精彩的民族誌。
2008年12月3日 星期三
Daily
訂閱:
文章 (Atom)